logo
Konfuziusinstitute Nachrichten
纽伦堡-埃尔兰根孔子学院举行全球《论语》研读研讨会
2023年07月25日,纽伦堡-埃尔兰根

《论语》作为儒家经典之一,对中国思想文化乃至世界文化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论语》有不同语言的多种译本,目前全球有超过30多种不同语言的翻译,这对促进文化交流,在世界范围弘扬儒学都起到了十分积极的作用。纽伦堡-埃尔兰根孔子学院在2019年底启动了全球《论语》研读的科研项目,这次研讨会,目的在于介绍所取得的成果,同时和国际学者一起探讨项目的进一步走向。

研讨会于2023年7月24日至25日在纽伦堡孔院办公楼举行,参加的学者有德国的朗宓榭教授 (Prof. Dr. Michael Lackner)、挪威的何莫邪教授 (Prof. Dr. Christoph Harbsmeier)、来自美国的费乐仁博士 (Dr. Lauren F. Pfister)、来自法国的贺旦思博士 (Dr. Dimitri Drettas)、来自北京外国语大学的李雪涛教授、来自中国人民大学的温海明教授和来自华东师范大学的方旭东教授,此外,纽伦堡-埃尔兰根孔子学院院长徐艳博士 (Dr. Yan Xu-Lackner) 以及项目组工作人员张博森也与会参加了讨论。

在这次会议的开始,纽伦堡孔院向在座的学者展示新建的网页以及网上PDF图书库。到目前为止孔院的PDF网上图书库上已经收集了111种不同版本的《论语》翻译,语言种类高达31种。孔院在未来将继续收集工作,争取收集更多不同版本、不同语言的论语翻译,并对图书库进行不断更新。当然收集不是最终目的,下一步的工作是对这些不同版本、不同语言的翻译进行比较以及分析。

会议中,李雪涛做了有关《有关孔子思想跨文化性的几点思考》的报告,提出“文化互化”和“合本会意”的概念,强调不同的翻译,是不同维度的理解。他指出,《论语》在跨文化的语境中,如何通过文化互化,形成新的哲学,是一个需要特别关注的问题。温海明介绍了他即将完稿的新书《论语明意》,他把多个《论语》的英文译本进行了比较,来分析翻译的长处和短板。方旭东强调了问题意识的重要性:我们应该明确《论语》研究项目的基础是什么,要在前人研究以及批判的基础上进行进一步的研究。同时可以模仿《四库全书》的做法,重要的文本可以进行全文检索,不太重要的可以仅仅存目。



图片1 李雪涛做主题报告



图片2 温海明介绍他的著作



图片3 方旭东发言

在这次为期两天的会议上在座的学者对孔院启动的“全球《论语》研读”项目表示充分的肯定,项目的国际视野充分彰显了孔院的跨文化桥梁的作用,这个研究一方面可以梳理《论语》对西方产生的影响,同时各种不同版本的翻译,也起到了反哺中国学术的作用,是一个跨文化的互动。鉴于孔院项目资金有限,三位在场的中国学者都纷纷表示可以帮助在中国寻找经费及研究资源。北京外国语大学的外语优势,必然可以扩大《论语》的多语种研究,而贵州孔学堂、曲阜的孔子研究院以及尼山论坛等等应该对这个国际视野下的《论语》研究感兴趣,同时在座学者也纷纷表示,这么一个庞大的设想,可以分成多个子课题,让研究生和博士生积极参与。为了进一步吸引中国及国际学者参与,纽伦堡孔院拟明年召开一次国际会议,会议题目暂时定为“橘枳之辩——《论语》翻译的跨文化观照及其辐射”。



图片4 研讨会现场



图片5 合影留念

Link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