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Konfuziusinstitute Nachrichten
腾在杜塞尔多夫——记第二届杜塞尔多夫中国节
2012年06月16日, 杜塞尔多夫


夏天是德国最热闹的季节。德国全年平均气温较低,天气以阴雨为主,所以短暂的夏天和难得一见的阳光总能吸引男女老少全家出动到户外活动。因此夏天里各种文化活动和街头庆典总是安排得满满的,平常安静祥和的日子一下子也就鲜活了起来。在杜塞尔多夫,日本文化节刚在六月初在璀璨的烟花下闭幕,中国文化节便在锣鼓声中盛大开幕了。

杜塞尔多夫是德国受亚洲文化影响最深的城市。这自然和北威州(North-Rhine Westfalia)与亚洲紧密的经济交流有一定的联系。杜塞尔多夫是北威州的首府,自身有发达的金融业和完善的城市基础建设作为基础,背后有传统工业区鲁尔区作支撑,这两大得天独厚的条件吸引了许多亚洲企业在这里建立西欧总部。现在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也开始走出国门,选择在杜塞尔多夫投资,中国文化在这里也日益风行。在这里能找到风味正宗的中国菜,并且在这些中餐馆里懂行的德国食客也不少。在这样的背景下,中国文化节的内容是一年比一年丰富,热闹程度也是一年胜于一年。

今天刚过正午,杜塞尔多夫老城市政厅广场上便已经是人流如织。大家都是被中国节吸引过来的。虽然天气预报会时有阵雨,但雨水却浇灭不了观众们的热情。作为中国官方文化交流组织和2012年“德国中国文化年”的组织者,孔子学院今年的展位特别醒目,吸引了大批的中国文化爱好者前来咨询。像往年一样,孔子学院为观众准备了精选项目来呈现中国的语言文化。在摊位上,人们可以体验汉语课程,上速成书法课,或者咨询西方姓名的汉字写法。

其中最受欢迎的是汉语体验课程。来参加课程的观众涵盖面是相当的广——有退休后寻找新兴趣爱好的老人,也有为了提高职场竞争力的大学生;有带着在德国出生的子女来学中文的华人,也有想让孩子赢在起跑线上的德国父母。尽管场地是露天,周边环境有点嘈杂,但是“学生们”却十分专注。不过不少人是头次接触汉语,很快就被汉语的发音,尤其是四声给难住了。大家皱着眉头,比着手势,努力地把四声区分开来,不过半个小时的课程毕竟还是太短暂。但结课的时候大家还是有收获的,比如说有“学生”已经能说“谢谢老师,再见”了。不少观众在上完体验课后也来咨询汉语课程的报名细节,让孔子学院秘书处的伊藤和两个实习生忙得不亦乐乎。

书法速成课也十分有意思。孔子学院的书法教师吕琛老师教授书法多年,经验丰富,而且讲解耐心。在课上,吕老师浅显易懂地给学生讲解汉字结构及每一笔划的着力处和走势。一位女士在老师手把手的教导下成功地临摹了一个娟秀的“王”字。课后,这位女士小心翼翼地把宣纸折叠起来,像珍宝一样放进了手提包里。虽然只是一幅简单的书法,但作为人生中第一件作品,肯定很有珍藏意义吧。

今年是孔子学院杜塞尔多夫分院第二次参加中国节。院长Eberspächer博士也被访客们高昂的兴致深深感染了:“中国节是孔子学院每年最重要的活动。在这里,孔子学院可以以不同的角度向更多的人展现中国文化。看到大家对中国文化那么感兴趣,这对我们的工作是极大的鼓励。”

“中国热”反映了德国与中国各方面合作的日益发展。本届中国节还有一个主题就是“重庆周”。杜塞尔多夫和重庆结成了友好城市,今天是重庆周的开幕日,从本日起到6月23日,孔子学院和杜塞尔多夫中国中心共同组织一系列的活动来展示重庆特别的巴蜀文化。届时德国观众将有机会在重庆杂技团的精彩演出、摄影展览以及民间艺术展览上体验中国文化的多元化。

这次中国节上的一个新趋势是文化传播的民间化。在过去,中华文化的对外传播总以政府为主导,而如今,华人社会也把国内的日常生活中的流行文化带到了德国。在珍珠奶茶摊前游客们排起了大长龙,在街头小吃摊前有德国顾客用不标准的中文索要“老干妈辣椒酱”。中华文化在异国他乡受到越来越广泛的接纳和认可,龙腾在杜塞尔多夫,愿中华文化在德国传播越来越广,中德两国友谊源远流长!



Links